(来源:雅昌艺术网,作者:陈峰)2018年1月5日上午,宜春美术馆正式开馆,首展“开春——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和“铭刻——宜春版画精品展”同时启幕。活动开幕式现场,44名艺术家向宜春美术馆捐赠了153幅作品,这些作品将长期陈列在美术馆。 开馆首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美术馆协会会长罗一平策划。“开春——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展出了39位全国一线著名画家的107幅国画作品,“铭刻——宜春版画精品展”展出了宜春本地70名画家的114幅版画作品和特邀前来贺展的全国8位著名版画家的29幅精品以及由16名版画家历时两年创作完成的长33.7米、宽0.9米、反映宜春红色历史的版画长卷。
由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和《美术》杂志主办的“20世纪地域美术的现代性——宜春版画个案研究”研讨会也于当天下午举行,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美术馆协会会长罗一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著名雕塑家钱海源,广东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李全民,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罗必武,中国美协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敏杰,广东省美协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院长钟曦等人共聚探讨“宜春版画”现象及未来发展思路。
本次活动开幕式由宜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袁川主持,众多文化界、艺术界的领导、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宜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小平,江西省文化厅副厅长黄小蓉,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美术馆协会会长罗一平,中国版画协会理事、江西版画研究会副会长陈正元先后致辞。
最后由宜春市委书记颜赣辉宣布宜春美术馆开馆、首次展览开展,并为作品捐赠者代表罗一平、钱海源、柯克、陈祖煌、任萍云颁发作品收藏证书。
张小平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美术馆开馆暨首展表示了祝贺。他说道,“宜春美术馆的开馆,填补了我市大型综合艺术品展示推广平台的空白,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搭建了全新载体,必将进一步推动宜春文化发展和城市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宜春美术馆位于宜春行政中心“科技之窗”东面,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题写馆名。建筑面积5500㎡,一至四层共5个临时展厅,展览、典藏、研究及公共教育和服务功能齐全,建设标准达到了省内一流、全国地级市前列水平。
“美术馆要找准定位,完善功能,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书画活动,充分发挥公益属性,推动高雅艺术走向大众化,满足市民的文化审美需求。全市文化艺术界人士要以美术馆开馆为契机,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依托宜春独特的文化资源,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张小平表示,希望广大书画界精英来宜春开展作品创作、艺术交流、成果展示,整合聚集一批市内外书画人才,扩大宜春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为宜春市打造赣西地区文体教育中心注入新的活力。
宜春地处江西西北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被誉为“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唐代文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其人、其事、其物均出自宜春。禅宗文化源远流长,“一花开五叶,三叶在宜春”,留下了“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的不朽传奇。
罗一平讲述,早在明朝,宜春就是江南木刻版画的重要集散地之一。上世纪,宜春版画从40年代萌芽,发展至八九十年代成为中国版画创作的重镇。在柯克、可谷、谢牛、陈祖煌、陈正元等版画家的引领下,许多艺术爱好者纷纷拿起刻刀,形成了宜春版画群体。与云南版画、贵州版画、广东版画、天津塘沽版画、大庆版画、黑龙江阿城版画等版画创作群体并驾齐驱,为20世纪中国版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宜春版画的传统非常好,留下了很多好作品,这是我的第一印象。”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说道,“宜春版画曾汇集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版画家,形成了全国的影响,近二十年这个群体开始有些松散了,应该通过政府更有效地组建起来,加大投入力度,培养年轻人跟上来。”
许钦松表示,“一个三线城市能有这个魄力建立一座美术馆,使市民享受到艺术的滋养,这是宜春人民之福。希望宜春美术馆在未来找好自己的定位,立足本地,放开眼界,打开全国视野,最后还能走出国门就更好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研究员、江西省文联原副主席蔡超也认为宜春美术馆的成立意义重大,“宜春美术馆的成立可以使流失的重要版画作品汇聚起来,这是一笔财富,对我们的后代、对中国版画史、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对宣传宜春宣传江西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雅昌艺术网对话本次活动的策划者罗一平,听他讲述他与宜春、宜春版画家群体的渊源,他的策展思路,以及他如何看待宜春美术馆开馆的意义。
铭刻时代 本土版画家彰显宜春美术实力
雅昌艺术网:是什么机缘使您参与到这次活动中?
罗一平:我是宜春人,对宜春当然有一个情结。我16岁时进入宜春市的版画培训班,那时候叫“工农兵版画培训班”,就是创作训练班,那时是文革时期。我大概参加了4届这样的班,在这段时间里我学习了什么是艺术,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时代,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创作,我从对艺术一无所知变成了对艺术创作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是主题创作的规律。而且特别是让我明了到了一点,就是一件作品的创作是不能离开这个时代的,要思考怎样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中,你的创作和这个时代的风气、要求、政治氛围能够吻合,但是又能够保持独立的个性,这是我在宜春所学到的。
1976年我离开宜春当兵,一走就是十年。转业以后在全国几所高校转辗任教,后来到了广东,一别家乡40年。去年一个机缘,宜春市委邀请我来做开馆展的策展人。其实这些年我一直都在关注着宜春,尤其是我退休以后静下心来读了很多古文,《论语》《庄子》和唐宋八大家都读了一遍,这里面我特别喜欢韩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这里做过九个月的行政长官,也就是做过市长,他是从潮州过来到了宜春,之后再去中央做了行政长官。我读了韩愈大量的散文,发现他在宜春做了很多事情,我由研究韩愈就觉得宜春更了不起,当有这么一个契机,希望我回来策划这个展览的时候,我就回到了宜春,在这儿之前我40年没到宜春。到了宜春我当然就熟悉、了解了这个美术馆,也帮助设计了整个美术馆的内部空间走向,同时策划了这两个开馆展。
雅昌艺术网:宜春版画曾有过一个辉煌期?它的独特之处在哪儿?
罗一平:宜春版画在当时是形成了与富县农民画、阳泉工人画三足鼎立的在全国有影响的一个画种,富县农民画是以农民为主体,阳泉工人画是以出革命黑板报为主体。宜春的版画在当时能够在全国产生影响,是因为宜春有这么一批版画家,他们在文革时期强调红光亮、高大全的整体创作氛围中,能够既和那个特别时代的需求相关,同时又力争避免假大空。他们还是喜欢艺术能够反映生活,跟生活结合在一起,但是他们又不得不遵循当时的政治游戏。就是这么一批人,他们在作品中,在文字上,在画的题目上想了很多种方式,来使自己的作品保持一种文化性,保持着美术的自主性。
雅昌艺术网:这也是您以版画为主体策划开馆展的原因,那么为什么以“铭刻”为主题?
罗一平:我觉得宜春是一个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地方,不仅在当代,古代也是。特别是我很自豪的是,当我做艺术史研究者,在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历程的时候,我发现我很幸运地加入到了一个团队,就是文革中的宜春美术的版画团队,这个团队所创造的东西正因为他们的独立思考进入到了20世纪的艺术史系列,中国20世纪的版画史宜春书写了非常鲜活的一页。
在国家的进程中显现出地域性的同时呈现一种国家意识、国家情怀,一种时代的情怀,这是宜春版画一个很好的话题。宜春市委也想开馆展做个版画展,他们在请我之前就向全国宜春籍的版画家发出了邀请,进行海选,向整个宜春的艺术家也发了一个作品展邀请。
我想一个开馆展不能是一个没主题的版画展,我及时制止了他们这个行动,就说我们要有一个主题,要让宜春的版画成为一个话题,要让宜春的版画通过这个展览获得一个重新的定位,他们采用这个想法的时候我就开始研究宜春版画。我发现当我翻开资料的时候,很多人我都认识,很多作品我都了解,很多作品是我在的那个时期看着他们创作而成的。
我就有一种感慨,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作品成了经典,经典是什么?经典是铭刻了历史时间记忆的东西,它把这些时间的记忆铭刻下来,当我翻动的时候,特别是看到柯克先生作品的时候,他们从40年代就开始在创作,可以看到、50年代、60年代一路走过来的中国。在这些作品中他们铭刻了共和国每一个时代的印记,这是一种碑,像一个丰碑,像一个碑文一样的,稳稳当当铿锵有力地铭刻在那里,我就想到了“铭刻”。
同时我也想到,我从一个16岁的年轻人进入这里,到现在60岁了,看很多的东西不仅仅是在看共和国的生命历程,其实是在看我自己,看到自己的每一个时间段当时是怎样做的,怎样一路这么走过来,这段岁月也铭刻了我的青春,而每一个宜春的版画家,他们的作品都铭刻了他们青春的理想、对艺术的追求,以及他们走到今天对艺术的坚守。
开春新气象 名家助力宜春文化发声
雅昌艺术网:这次开馆展是以双展的形式,策划“开春——中国画名家邀请展”是出于什么考虑?
罗一平:一个新的美术馆就是搭建了一个舞台,舞台就要唱戏,唱戏不能只有历史的声音,要有当代的声音,宜春在当代的发声者不高,就要借助声音来发声,借助名角来发声,这时候我就想到了我要做一个全国的名家展。
我秉承了在广东美术馆做展览时的一贯风格,那时对我有一个称呼叫做“高大上馆长”,是说我做展览喜欢体量大、话题大、资金大、学术做得大。我还是延续着这种风格,没有考虑宜春资金的承受能力,我想的是要通过这个展览,邀请全国的一线名家过来,不管这些名家来不来,当我向全国四五十个一线名家全部打了一个电话的时候这些名家就都知道了有一个宜春,都知道了宜春有一个美术馆。我非常高兴的是这里面得到了刘大为先生、龙瑞先生、杨晓阳先生、许钦松先生包括李劲堃先生、高云先生等等这些中国一线艺术大家的支持。他们听着我打电话,开始觉得为什么宜春美术馆跟你有关系,我说我是宜春人,要为家乡做点儿事,回馈家乡,他们都很理解,二话不说就答应了给作品。这39位参展的名家在全国真正称得上一线的有二十七八位,不管人来不来,作品来了,就成为了一个事件。
我当时想到的这是一声雷声,春雷,由春我就想到了宜春,它作为新生事物,是一个蓬勃发展之势,应该是一个开春。我们判断装修完展览应该是在11月份左右,我直觉地感到十九大应该在9月开或者是10月开,十九大肯定要谈文艺,十九大后一定能够开启一个新时期的、新时代的文化的春天,宜春美术馆在十九大之后隆重地开馆,大气磅礴地开馆,它是一个开春。
这几十位艺术家的作品与宜春本土一百多件版画作品碰撞在一起的时候,会形成一种类似春雷乍响的春潮滚动,它有一种勃发的生命力,冲击着原有的旧观念,让你有一种新的朝气和力量往前走。我要的就是这种力量,这种力量推动宜春市委、市政府加大对美术的认识、对文化的认识,推动他们在十九大的一种开春下用一种更结合地域性,同时又有一个中短长期目标的春天的计划,形成宜春市委、市政府的文化开春。
雅昌艺术网:宜春美术馆对三线城市提升文化力量有何启发?
罗一平:他们原来只是希望我来做一个展览,在做这个展览的过程中这个三线城市开始慢慢认识到了文化、艺术的力量,他们自觉地把这个展览由文广新局和宜春美术馆主办提升到了由宜春市委和宜春市政府主办,这还不够,又请来了江西省文化厅做主办单位,预示着宜春的文化和江西省的文化是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它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中国那么多的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它们都需要文化,中国的整体文化在二、三线城市是比较落后的,宜春通过这个展览一下子走在了三线城市的前列,成为一个模式,就是利用一个场馆,利用一个事件可以一下子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提升自己的文化追求。
假如我们不把它仅仅作为宜春本地的一个场馆的开馆展,而把它视为一种国家的文化现象,我们是否可以来探讨全国那么多的三线城市,它的文化怎样和一二线城市发生链接,怎么在一线城市的这些专家们的支持下或者是扶帮带下形成二三线文化的前进和崛起?
如果各个省份或者大多数省份都能像宜春这样和一个一线城市有一个紧密的合作,然后通过一线城市这些专家的资源和知识把它带动起来,再影响它的周边,我想几年下来中国的文化就不仅仅只是看一线城市,我们在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仍然可以看到它的风采。我觉得我们应该这样来思考问题,它不是宜春的事,也不仅是江西的事,我们所思考的是怎样让中国的整体文化达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