靰鞡的制法是把一块熟好的牛皮,用东北特有的优质谷草,烟熏成杏黄色,照鞋样剪裁好,再在鞋头部位压出二十几道“包子褶”,然后连上鞋帮,缀上鞋底。另用一小块皮子接缝在鞋头,做“靰鞡脸儿”,盖在脚面部位。靰鞡的主体部分便完成了。
而后做细节。先装“皮耳朵”,即穿鞋带的皮环,用不到半寸宽的皮条做成,缝在鞋帮两侧,每只鞋二至四对;二是缝“提把”,即鞋后帮接缝处的长三角形皮条,其作用是便于提鞋,又能避免走路松脱;三是做靰鞡带,一般用筷子粗细的皮绳,长三至四米。配好了这几种零件,一双靰鞡鞋就完美收工了。
由于靰鞡鞋穿用之时里面要絮靰鞡草,相对其他鞋而言就又长又宽,因而并没有具体的尺码,而只有大、中、小号之分,出售时则按重量计价,一双鞋通常在八两到一斤之间,这是有史以来销售方式最为特别的一种鞋子。但是买回家去仍不能穿,还需自己缝制“靰鞡靿”,也就是缝一条长方形的双层夹布,用来围裹脚踝以上的部位。多取用家织布或花旗布缝制,讲究的还会在上面绣些美丽的花纹。
穿靰鞡鞋离不开靰鞡草。靰鞡草是一种生长于河套等沼泽地带的草,茎叶细长,干燥后柔软、韧性强。这种草需在秋后割取,细细捆成小把,晒干后收存。穿靰鞡时,先用木棒把靰鞡草捶软,抖开,再把靰鞡靿围好,之后把靰鞡草横斜交错地塞进鞋里,絮成草窝,而且脚趾、脚跟处都要略厚些。脚伸进去之后,再把露出来的多余长草拽出,将靿子围盖住脚背再掖好,最后再用靰鞡带交叉绑紧。此刻,方可穿着靰鞡鞋去上路了。奔波之后回到家里,则要把靰鞡草统统掏出来,放到滚热的火炕甚至锅台上烘干,以备下次再用。
靰鞡本是一种夹鞋,只因絮了靰鞡草,就成了保暖性极强的御寒之物,且轻便灵活,结实耐穿。在早年东北的严寒季节,无论是车老板、猎手,还是生意人、军人以及官吏,都把它当作冰天雪地里出行的必需装备。在辽河口地区,它还一度是苇塘收割人员的必备品,这些人被俗称为“刀工”,因收割芦苇的作业只能在冬天进行,所以他们大多都会穿保暖的靰鞡鞋。
俗语说“关东三件宝,人参、貂皮、靰鞡草”。将一种普通的草,与珍稀药材、名贵毛皮相提并论且称之为“宝”,好似不伦不类,东北的老百姓却十分认可。只有穿过靰鞡鞋的东北人,才能体会到靰鞡草的真正价值。这种草垫在鞋里保暖性强,且柔软舒适,吸汗养脚,在东北的大冷天里,没有人不珍爱它。所以有人品评这“三宝”说:参以寿富人,贫者不获餐;貂以荣贵人,贱者不敢冠;惟此草一束,贫贱得御寒。
靰鞡鞋,可以说是一种没有阶级的鞋,贫贵无欺,只抗严寒。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